- · 《东南国防医药》期刊栏[01/26]
- · 东南国防医药版面费是多[01/26]
- · 《东南国防医药》投稿方[01/26]
两汉昌平县新解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两汉昌平县新解释两汉昌平县分属于上谷、广阳两个郡的史实,若同属上谷郡则可,而东汉时改属广阳郡则不可,因为东汉广阳那西界是断不能及此的。因此,西汉和东汉昌平必定在两
两汉昌平县新解释两汉昌平县分属于上谷、广阳两个郡的史实,若同属上谷郡则可,而东汉时改属广阳郡则不可,因为东汉广阳那西界是断不能及此的。因此,西汉和东汉昌平必定在两地。<<水经注》记载无误,《旧唐书.地理志》所言也是可信的。二、西汉昌平县非今昌平由于《水经注·湿余水》记载今昌平县境有昌平县故城,后人遂认为西汉昌平县亦在今昌平县境。例如,唐人杜佑云:“昌平,汉旧县,故城在今县东南。”⑩唐人李贤云;“昌平,县名,属上谷郡,今幽州县,故城在县东也。”⑩元人胡三省注《资治通鉴》时,屡引李贤之说以释昌平。⑩明人颐炎武亦然。⑩清人李兆洛云:“昌平,西汉县,上谷郡,东汉县,幽州广阳郡,晋县,幽州燕国。今直隶顺天府昌平州东南。”⑩清代官修志书仍袭其说,如《嘉庆重修一统志》云:“昌平故城在今州东南,汉置,……后魏初省。”⑩光绪《昌平州志》更将此说具体化为“汉、晋至魏初昌平,当在沙河以东、上下东郭二村之西,村名东郭,盖因城而得名。抄⑩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处理两汉昌平县时,当据此而定。然而上述诸家之说,仅限于东汉昌平县是对的。《水经注》明言湿水之南的昌平县故城即王芥更名长昌者,该故城显然是西汉昌平县治。乾隆《宣化府志》以“水经注》去汉不远,其注北条水也,皆据其身所亲历者言之。其昌平也,又以魏人记魏地,故其说最确。”⑩为由,主张“后人欲求汉之昌平,自当今阳原、⑩东安阳、⑩桑乾、⑩鸡鸣、@居庸@诸地之间以定为汉县之旧疆,非第执一昌平之名而遂可谓汉县之果在是也(指汉昌平在今昌平县境——作者)。《后汉书注》能谓汉昌平在唐幽州[昌平县)之东南,其能谓幽州正昌平县)东南亦有所谓阳原,东安阳,桑乾、鸡鸣、居庸诸地乎?舍诸地而独言昌平,则所谓昌平特东魏以后之昌平,而非《水经注》之昌平。抄⑩按《宣化府志》的结论虽然不尽妥当,但根据《水经注·湿水》所记昌平县故城与其相近的诸地间的位置关系,论证汉昌平在居庸关外,还是颇有说服力的。近代著名学者杨守敬认为:“澡水又东迳昌平县故城北……此则汉之昌平,至魏当存,故田豫、牵招皆屯此。”⑩而对瀑余水畔之昌平县故城,杨氏认为。即晋志昌平所移徙也”,叫仁汉志之故城,汉志之故城在居庸关外。”⑩按杨氏之见虽然亦有可商榷之处,但确信“汉志之[昌平)故城在居庸关外”瀑水之南。至于清末昌平人麻兆庆氏,尤力主汉昌平在今河北省蔚县北。⑩但是,上引乾隆《宣化府志》、杨守敬《水经注疏》、麻兆庆《昌平外志》的观点,仅限于西汉昌平县是对的,而于东汉昌平县则当别论,因东汉昌平县在今昌平东南。对昌平东南之东汉昌平县故城,光绪《昌平州志》指为上、下东郭二村西,恐怕不妥o《水经注》谓在易狰1水北。判定易荆水相当于今哪条河,关键标志是郁山。⑩今昌平东十五里有九里山,亦名绵山,又名宜山。⑩宜、郁音近,故郁山即宜山。流迳其西、并向东南流,下注今温榆河者,惟有孟祖河为大。据《水经注·湿余水》,易荆水流迳郁山西后,又东南流,收纳虎眼泉水和孤山之水。文献记载,昌平西旧县西北有虎眼泉。⑩但该泉东距郁山二十余里,故非《水经注·湿余水》中阮谓虎眼泉可知。流入易荆水的虎眼泉当在郁山东南,与旧县西北者同名异地。至于孤山应为今大汤山。该山孑然兀立于平原之上,·当地老者称之虎山。虎、孤音转,如古北口亦名虎北口然,故虎山同孤山,亦即今大汤山。此地多泉,至今为——119——北京社会科学1986年创刊号是,泉水顺势南流入易荆水。无论从易荆水的流势而论,还是据郁山、孤山的位置而断,今盂祖河即古易荆水。上、下东郭二村位其南,故东汉昌平县故城决非在上下东郭二村西。据《水经注》推断,东汉昌平县故城应在小汤山东南、孟祖河北。《水经注》谓易荆水流迳昌平县故城南后,又东北流,入湿余水,恰与今孟祖河尾流入温榆河之流势相合。现在较难回答的问题是,两汉昌平县治是怎样由居庸关外内徙的?这一点不见明文记载。惟东汉建武十五年(公元39年)二月有“徙雁门、代郡、上谷三郡民,置常[山)关、居庸关以东”⑩之举,因为“时胡寇数犯边,故徙之。”@昌平县内徙,疑在是的。当建武二十六年(公元50年)雁门,上谷、代郡等八郡民在复归本土时,@或许昌平县未徙回,遂与西邻军都县@同由上谷郡改属广阳郡了。此外,主西汉昌平在今昌平县境者,往往对《水经注·湿水》关于昌平县故城的记述,提出这样的疑问,即属于上谷郡的昌平县怎么可能会在代郡之地呢?这个问题,并不费解,因为行政区划犬牙交错者多有,如今河南省台前县便伸入山东省阳谷、梁山二县之间,而永城县则义夹居安徽省毫县、砀山之间;又如安徽省天长县大部分土地为江苏省境所包围,仅有西部一狭窄通道与本省相连。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。以今推古,当亦如此。故上谷郡昌平县夹居;℃扪届县之间不足为怪。三、《后汉书》三传中的昌平为西汉昌平主两汉㈡平在今昌平县境者,多引《后汉书》寇恂,耿算,卢芳三传中所涉及的昌平以为据。@其实,三传中的昌平均非今昌平地。兹辩如下s东汉政权建立前夕,王郎起兵邯郸,欲图天下,遂遣将到上谷郡,急迫上谷郡太守(时称朔调连率)耿况(耿贪之父)发兵,以应王郎。但耿况部属寇恂规劝耿况投附光武刘秀,并请求派他东到渔阳,@联合渔阳郡太守彭宠,共抗王郎。寇恂完成使命后,“恂还至昌平,袭击邯郸使者,杀之,夺其军。”⑩表面看来,寇恂由渔阳返回上谷郡时,途经今昌平东南之昌平,是合乎情理的。但由寇恂还尔昌平杀了邯郸使者一事,发人提出一个问题,即王郎使者住在哪个昌平?显然,他应该与耿况在同一昌平。假设当时耿况在今昌平东南之昌平,则东距渔阳不足百里。王郎使者急迫耿况发兵,渔阳太守彭宠岂能不知?若彭宠亦有对抗王郎之心,则无需寇恂特去动员和结谋。况且王郎使者亦不会置近在身旁的彭宠于不顾,而独急耿况发兵的。当寇恂劝耿况投附刘秀时,耿况也无需产生“邯郸方盛,力不能独拒”⑩之忧,因为东约渔阳彭宠,可朝发夕至,并非难事。由以上分析,可断定耿况与王郎使者不在今昌平东南之昌平,寇恂杀王郎使者也不会在这里。又假没耿况寸在沮阳,⑩寇恂返回时,途经今昌平东南之昌平,并杀王郎使者,似乎也合理。但身负急迫耿况发兵重任的王郎使者,为何不与耿况同居沮阳,而独偏居关内昌平呢?这又令人费解。如果壬郎使者与耿况同居沮阳,但《寇恂传》明言寇恂还至昌平时杀了王郎使者,叮见耿况与王郎庾者又非在沮阳。因此,结论只有一个,耿况和王郎使者当时在居庸关外之昌平。这一结论,另有如下史实为据:《后汉书·寇恂传》云:“王莽败,更始立,使使者徇郡国,……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。”这件事,《水经注·湿余水》有所说明:“仁居庸)关在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居庙界,故关名矣。一120——两汉昌平县新解仁更始)使者入上谷,耿况迎之居庸关,即是关矣。”既然如此,则史始使者只能由南而北经居庸关入上谷郡,故耿况自西而东来迎之。如果耿况在今昌平东南之昌平,使者南来,耿况却北去迎之,岂有此理I若耿况北迎为是,那么,更始使者只能由西而东来,但过居庸关时,便非“入上谷”,而是“出上谷”了,这又与《水经注》说不合。由此可证,时耿况不在居庸关内,而在关外。另外,从“更始征代郡太守赵永,而正耿)况劝永不应召,令诣于光武。”⑩一事,说明耿况距赵永未远。若耿况在关内之昌平,则西去代郡二、三百里,虽非绝对不能劝,但终未为便。因此,耿况时在居庸关外是合理的。《后汉书·耿宾传》云,王郎起兵邯郸时,耿宾从光武北徇蓟,时蓟城正乱,⑩又闻邯郸兵到蓟,光武遂欲南归。耿宾则劝光武到上谷郡,依靠其父耿况和渔阳郡彭宠的力量,共抗王郎,以图天下。但光武的官属心腹皆不肯北走,曰:“死尚南首,奈何北行入囊中?。@光武官属心腹视投奔上谷郡耿况为“入囊中”,说明耿况确在居庸关外。如果耿况在今昌平东南之昌平,东有渔阳,西有军都,前有辽阔原野可进,后有居庸孔道可退,其势不可谓“囊中”。只有北过居庸关,进入山后盆地,方能令人有“入囊中”之感。况且关内昌平南距蓟城仅一日程,由蓟城而往,不致为难。既然光武官属心腹皆临险而不肯投耿况,说明他们距耿况必远,有非一日可达之难。结果,“光武遂南归,官属各分散,宾走昌平就况。”⑩这一事实说明耿况是在居庸关外之昌平。如果仅就耿宾从蓟城北走昌平/投奔其父耿况一事而言,似乎耿况在关内昌平较为合理。但与此事的前因后果联系在一起思考,结论就不同了。又因为寇恂还至昌平杀了邯郸使者与耿宾北走昌平就况,同是建武二年(公元26年)的事,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看,尤确信耿况在关外之昌平。建武十六年(公元40年),卢芳入居高柳,⑩与闵堪兄闵林派使者向东汉朝廷请降。够朝廷乃立卢芳为代王,闵堪为代相,闵林为太傅,又赐缯二万疋,其意在于利用卢芳等人的力量,北防匈奴。卢芳感朝廷之恩,上疏谢罪,朝廷诏令卢芳于次年正月入甲。当年冬,“芳入朝,南及昌平,有诏止,令更朝明岁。”⑩卢芳疑惧,遂复叛汉,留匈奴中十余年病死。说者亦多以为卢芳入朝时南及之昌平,即今昌平东南者。笔者以为不然。卢芳入朝乃从高柳赴洛阳,其道有三:一由高柳而东,入居庸关,经蓟城南下,一由高柳而西南,经太原南下,一·由高柳而南,经飞狐口、⑩紫荆关而南下。三道之中,以南出飞狐口者最为近捷。在卢芳带罪入朝的急切心情下,走此路最为合理。《水经注·湿水》中所谓昌平县故城,恰当高柳之南、飞狐口之北,故卢芳南及者应为此昌平,即西汉昌平。如果是今昌平东南者,则卢芳由高柳至此,断不能谓之“南及”,只能是东及。况且卢芳入关后,何不直奔蓟城而去,反故取弯路向东南奔昌平呢?这是令人难以理解的。因此,芦芳入朝,南及之昌平决非今吕平东南者。在这里有必要说明,虽然卢芳入朝在光武徙雁门、代郡、上谷三郡民于常山关、居庸关以东之后一年,当因关外昌平内徙不久,故城犹在,故卢芳南及时仍称之为昌平。至于上文所述寇恂,耿弁的活动,俱在建武十五年之前,恐怕此时关内尚无昌平县呢1如上分析《后汉书》寇恂、耿宾,卢芳诸传中所涉及的昌平之后,结论是该昌平在居庸关外,即《水经注·湿水入中所谓之昌平县故城,亦即在今河北省阳原县境者,此为西汉昌平县,故上述三传均不能作为两汉昌平在今昌平县东南的证据。今昌平东南之昌平县故城应——121—是东汉者。在论及昌平县沿革时,两汉昌平县应加以区别。北京北会科学1986年创刊号注解①《汉书》卷二二十八下“地理忐第八—卜”。②《后汉书》志第二十三“郡国五”。③《中国历史地图乐》第二册,页18一19,46一√7,中华地图学社小版。①该昌平县为北魏县,属昌平邵,治所在今河北省阳原县东馅、曲县北。⑤蓟城在北京广安门一带。疑《水经注》原文“城”-F脱“北”·亡。⑧“旷昌”为“山干”之讹,叫—卜义即作“凸1÷水”;《魏氏土地汜》亦作“昌平城”,“昌平河”。⑦《魏氏上地记》,作者及成15午代小汁。沽人:正谟柑《汉唐地理书钞筹,将《水经注》所引《魏氏土地记》资料收入
文章来源:《东南国防医药》 网址: http://www.dngfyyzz.cn/qikandaodu/2021/0205/337.html
上一篇:1993年4月份首都圈地区M_L≥2.0地震
下一篇:扬州二十四桥探